11月21日,A股市场在早盘开市伊始便陷入迷茫,沪指一度探至3896.66点,虽在五分钟内重返3900点之上,却如泄了气的皮球般迅速下坠,全天萎靡不振。截至收盘,上证指数颓然下跌2.45%,报收3834.89点;深成指亦不遑多让,跌幅高达3.41%,收于12538.07点;创业板指更是重挫4.02%,以2920.08点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低迷并未伴随成交量的萎缩,反而呈现出急剧放大的态势。全天成交金额高达19836亿元,较前一日激增2610亿元,这清晰地表明,在市场高位,有资金正急于离场,场内博弈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板块方面,锂电池产业链可谓是当日的“重灾区”,盛新锂能等众多个股惨遭跌停。有机硅概念也未能幸免,呈现出联动效应,晨光新材封死跌停板。存储芯片板块持续走弱,德明利、时空科技等个股纷纷跌停,半导体相关股票也遭遇了猛烈的抛售。
一直以来被视为市场“稳定器”的金融三巨头——券商、银行、保险,当日也普遍表现低迷。券商板块整体跌幅超过3.55%,仅首创证券表现稍显坚挺,未随大流大幅下挫。而中国银行却逆势上涨0.8%,以6.29元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此前曾一度引领指数上行的科技股,当日集体掉队。尽管英伟达发布了亮眼的季度报告,却未能挽留住市场人气。半导体板块已是连续两日承压,当日更是重挫4.82%。与英伟达沾边的“影子股”,如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也无一幸免,被悉数拖累。
国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亚太市场普遍下跌,韩国股市一度跌超4%,日本和澳大利亚股市也收于阴线,与前一晚美股科技股的回调形成了呼应。
有业内专家将此轮市场下跌归因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一方面,AI概念股估值过高引发担忧;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者心生忌惮。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资金纷纷撤离,科技方向遭遇了集中性的抛售。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不少券商连夜发布了2026年A股投资策略展望,试图为市场指明方向,或提示投资者当前估值与资金轮动仍在持续,不宜过早锁定单一投资风格。
中金公司认为,自9月24日以来的震荡上行态势仍有延续的可能性,但市场已经历了一轮估值修复,基本面因素将愈发重要。信达证券也指出,当前市场风格的扩散主要是由估值、预期和资金面相互博弈所致,这种格局至少还将持续一到两个季度。
当日市场下跌的节奏清晰可见:早盘在小幅试探后便遭遇强大抛压,数次企图反弹均被巨大的卖单压制。午后,市场未能出现有效的接盘力量,成交量反而持续放大,显示出抛压并非零星的个股行为。尾盘时段,市场更像是集体撤离,指数被缓慢拉低。
曾经承担起带动市场行情重任的半导体和锂电池两大主线,如今却成为资金清仓的焦点,相关概念股接连跌停,市场气氛一度紧张。
在海内外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市场情绪从谨慎转向恐慌并非一蹴而就。资金在各种事件和数据之间频繁切换,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成交量也随之攀升。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当日市场的感受尤为直观。指数一路向下,持仓者心中难免忐忑,既想持股观望,又担心进一步下跌,最终不少人选择遵循“自保”逻辑先行离场,留下了“卖单如海”的景象。
券商发布的策略报告,仿佛是为身处战场中的投资者提供的一份补给说明。报告中并不给出一个确定的方向,而是提醒投资者,短期内市场可能仍有震荡,行情主线的持续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共振。
归根结底,当日市场的剧烈波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资金、估值、海外情绪以及个股轮动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盘面每一次的放量下挫,都深刻地写下了市场情绪的轨迹。
若将当日的市场演绎比作一部电影,其中充满了急促的买卖、突如其来的跌停,以及零星的反攻和逆势亮点。虽然整体并不算一曲“阳春白雪”,却将投资者短期的情绪暴露无遗。
11月21日,这个特定的日期,记录了A股市场的上述关键节点。未来,券商们发布的2026年策略报告,或许会为市场提供一些判断和路径,但当日发生的市场实况,却是任何策略都必须面对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