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型吊牌”和“密码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类似于文旅行业“特种兵旅游”的社会心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渴望体验,又囊中羞涩。
撰文丨陈白
经常网购的人可能都有体会,现在网购衣服上的商标标牌,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不仅大,吊牌上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警告:“试穿请保留,拆除不退不换”。
但这不是商家的有意刁难。对于服装业来说,最近几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销量下滑,而是“蹭穿”问题开始越来越高频地发生。
据媒体报道,有许多商家反映,有消费者购买服饰后频繁退货,往往是藏着吊牌穿几天后,再凭借“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定,变相“薅羊毛”。
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为防止部分消费者“蹭穿”后退货,许多商家选择采用“巨型吊牌防退货”的对策。
除了巨型吊牌外,有媒体发现,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利用平台政策“蹭穿”衣服,无奈之下选择在衣服拉链上,挂一把显眼的密码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今天的消费者道德水平滑坡、越来越不值得信任了,还是实行多年的电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规则,到了一个需要改变的时刻?
作为电商交易最高频的场域,服装电商行业目前正深陷一个典型的“增长悖论”:前端交易总额(GMV)的繁荣,正被后端惊人的退货率所吞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润黑洞。
这构成了当前服装电商最核心的经营困境——商家不仅要为获取流量支付高昂的营销费用,还要为无效交易承担沉重的逆向物流与库存跌价成本。
在这一困境中,“蹭穿”行为不是孤立的道德瑕疵,而是实际成本的压力。特别是对于高度依赖季节性和流行趋势的女装品类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一件衣服的黄金销售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周。
当大量商品被消费者以“七天无理由”的名义带走,这件商品便脱离了正常的销售流通渠道。加上往返物流和质检的时间,一件衣服可能“失联”半个月之久。
当它再次回到仓库时,不仅可能错过了最佳销售窗口,沦为过季库存,还可能因为沾染气味、污渍或细微磨损而无法以新品价格二次销售。
这就导致了商家面临的双重挤压: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的平台竞争中获得曝光,商家必须维持高GMV和高转化率,这意味着他们不敢轻易提高退货门槛;另一方面,高达50%甚至80%的实际退货率,使得企业的净利润率被极度压缩,甚至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惨”的倒挂现象。
“巨型吊牌”和“防伪扣”的出现,正是商家在平台要求和消费者评价的双重挤压、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做出的应激反应。
客观来说,商家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它破坏了正常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加了交易摩擦,甚至可能引发差评和投诉,进而影响店铺的权重。
但对于许多中小商家而言,相比于店铺评分的下滑,库存积压和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更为致命。因此,他们在“得罪顾客”和“承受亏损”之间,被迫选择了前者。
回过头看,“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电商购物中“体验缺失”的痛点,通过赋予消费者“后悔权”来建立线上购物的信心,从而做大市场蛋糕。在电商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规则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规则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异化,面临着巨大的“特殊情况”挑战。
这两年来,其实不止是女装,校服、生鲜水果等等,都经常出现一些“恶意退货”的情况。对于商家来说存在巨大的沉没成本。
但光靠苛责消费者的道德,并非长久之计。
电商法治的下一步,必须解决权利义务的平衡。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识别高频退货的“恶意账号”并进行权益降级;或者像部分奢侈品电商一样,对特定品类实行“防伪扣”拆卸即不退换的硬性规定。
如果规则不能进化,单纯依靠商家的物理防御,最终会导致“柠檬市场”效应:老实买单的消费者不得不为高昂的退货成本买单(商家提价),或者买到别人穿过的“二手新衣”,最终导致良币驱逐劣币。
如果说规则漏洞是“蹭穿”行为产生的土壤,那么整体消费力的下降,可能是这两年滋生这一现象的气候因素。
在“巨型吊牌”和“密码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类似于文旅行业“特种兵旅游”的社会心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渴望体验,又囊中羞涩。
这两年,“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年轻人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预算,打卡最多的景点,甚至为了省钱居然在洗浴中心过夜。
这种行为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在预算约束极度收紧的情况下,通过极致的效率规划,来维持一种高强度的生活体验。“蹭穿”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装消费领域的“特种兵模式”。
但在这背后,是收入降级与炫耀消费的剧烈冲突。
一方面,社交媒体构建了一个极度依赖视觉表现的社会。在这些平台上,衣服的价值往往只存在于“出片”的那一瞬间。
对于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一件衣服穿过一次并发了朋友圈,它的社交价值就已耗尽,再穿就是“过气”。这种“日抛型”或“周抛型”的穿衣需求,与快时尚的更迭速度是匹配的,但与消费者的钱包厚度又是不匹配的。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让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预期降低。
当收入增长放缓,房租、餐饮等刚性支出占比上升,用于服装等非刚需领域的预算自然被压缩。但长期的消费习惯和社交需求具有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不愿降低展示在外的生活品质,于是,“免费蹭穿”就成了一种维持体面与节省开支之间的扭曲平衡点。
这种心态并非个例,这两年来,“精致穷”成为了一个流行生活状态总结。消费者试图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取原本需要高价购买的商品使用权。这不仅仅是道德滑坡,更是一种经济理性的异化表现。
就像在经济下行周期,口红效应会显现一样,“蹭穿”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极端的口红效应”,今天的人们甚至已经不再购买口红,而是试图“试用”口红来获得心理满足。
服装业的“防蹭穿”之战,表面上是商家与个别不诚信消费者的猫鼠游戏,实则是商业规则滞后于行为变迁,以及经济周期下行压力在微观层面的投射。
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一把密码锁或一个巨型吊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平台规则的精细化重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介入;更需要等到经济回暖,让消费者有底气真正为自己的“体面”买单。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