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新能源开发商判断项目是否盈利有一套行业共识方法。但在新能源全面入市的背景下,这套原有方法已经失效,新的方法还未建立。”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在11月25日举办的彭博新能源财经上海峰会上表示。协合运维是国内一家新能源电站运维企业,有超过18年的运维经验,目前运维容量已超过40GW。
陆一川认为,现阶段新能源全面入市后,行业的投资理念应转向“比同行跑得快”。
所谓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是指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下称“136号文”)。该文件明确要求,新能源发电量原则上全面进入市场,由电力市场形成价格。
为实现新能源电站的平稳过渡,136号文实行“新老划断”和“机制电价”两个关键制度。以2025年5月31日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前投产的新能源电站执行保障性收购政策,此后投产的电站则执行“机制电价”——即新能源电站通过竞价形成“机制电价”,当市场价格波动时,以“机制电价”为标准对新能源电站实行补贴或收费。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思捷表示,“机制电价”与常见的电力交易制度相比,存在三方面不同:首先,新能源电站投资以计划为主,电力交易以市场为主,“新老划断”实现了两者有效衔接;其次,市场竞争对手不同,电力市场是发电侧和用电侧交易,“机制电价”则是发电侧新能源电站之间的交易;最后,“机制电价”保障的是全省同类型新能源电站的平均收益,未考虑单个电站的差异性。
136号文落地后,当前投产的新能源电站收益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随行就市的市场化电量,另一部分是“机制电价”制度下的机制电量。这两部分收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因此新能源电站项目的投资风险性也随之增加。
基于当前的投资收益模型,陈思捷建议,新能源电站应尽量让自身发电成本控制在市场较低水平,唯有成本足够低,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市场变化。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建议,新能源企业在后续开发建设中,应着重重构营销链条,整合自身在规划、供应、需求等环节的资源,同时强化投资预测能力。
当前,新能源电站的投资预测主要依赖AI(人工智能)系统。业内普遍认为,AI具备整合电力市场交易与天气预测数据的能力,能够帮助电站实现“比同行跑得快”的目标。
陆一川表示,电力交易量十分庞大,而具备资质的电力交易员又比较少,因此AI在电力交易行业早有应用。“随着今明两年全国各地电力市场陆续进入现货运行阶段,电力市场AI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他认为,AI的壁垒不在于应用哪种模型,如果行业普遍使用同一种模型,“反而大家都无法赚钱”,关键在于能否将AI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当前,也有很多新能源电站试图通过开展售电业务保障收益率。对此,陈思捷表示,售电公司应注重与客户合作,通过协助企业调整生产排期、优化负荷曲线的方式创造更多价值,而非单纯依靠信息不对称盈利。
新能源电力全面进入市场的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与电网消纳能力不足的矛盾。据陆一川介绍,新能源电量的大规模接入给电网带来了较大压力,部分地区的电网运行频率始终在恶化。
陈思捷表示,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后,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这一机制能更充分地体现新能源电力的发电价值。
“如果在新能源电站在市场交易中发现自己赚不到钱,是不是意味着在某些省份、部分类型的新能源已经出现过剩了?”陈思捷说。
(作者 潘俊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潘俊田
产业与政策中心记者 关注能源与制造 欢迎联系panjuntian@eeo.com.cn,微信z13463578996
上一篇:时隔13年,希音回到了自己的“龙兴之地” 时隔十三年再次重游故地 时隔13年再次重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