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国际能源市场爆出一则震撼消息: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跌至36美元/桶,而同期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约为60美元,价差高达23.5美元。
与此同时,俄罗斯诺瓦泰克集团对华出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直接打了六折,比市场价低40%。
这意味着中国每月可节省超过14亿元的能源采购成本。
这种“亏本甩卖”背后,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全面困境。
原油价格已跌破俄罗斯的盈亏平衡线(40美元/桶),而天然气折扣力度甚至让俄企利润归零。
但奇怪的是,俄罗斯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加速出口。
这场看似违背经济规律的交易,背后隐藏着制裁围堵、战争消耗与产业生存的三重生死压力。
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价格暴跌的直接触发点,是2025年10月美国对俄罗斯能源体系的“金融封杀”。
美国财政部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卢克石油(Lukoil)及其数十家子公司列入SDN清单,冻结其全球资产,并禁止任何美国实体与之交易。
与以往不同,这次制裁瞄准了俄罗斯能源贸易的结算和运输命脉。
美元清算通道被切断是关键一击。
新加坡和阿联酋的多家银行因担心被排除美元体系,停止为俄油交易提供信用支持。
这意味着俄罗斯即使成功卖出原油,也可能无法收回货款。
与此同时,航运保险机制遭遇封锁。
全球主要船运保险商被要求对承运俄油的船只实施严格审查,否则将失去国际认证资格。
大量油轮因无法投保而停滞在港口,导致俄罗斯约三分之一的海运原油(日均140万桶) 被困在海上无法运出。
市场萎缩速度远超预期。
印度曾是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之一,日均进口量达100万桶。
但在美国设定11月21日为制裁截止日后,印度五大炼油厂集体宣布停止采购俄油。
欧盟则按计划将俄油进口量削减至近乎零。
与此同时,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设施的打击加剧了危机。
俄本土30%的炼油产能遭摧毁,黑海和新罗西斯克等主要出口码头频繁遇袭,运输链条几近瘫痪。
天然气市场同样惨淡。
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自2023年底投产后,因制裁导致近两年无一船货物成功出口。
欧洲买家全面退出,日韩在特朗普政府关税压力下转购美国天然气。
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一度积压到被迫停产。
面对出口困境,俄罗斯选择“打折换现金流”的核心原因在于能源产业的特殊性:停产比亏本销售损失更大。
天然气开采设施一旦关停,不仅面临设备折旧、维护成本和员工薪酬的持续消耗,还可能因技术问题导致永久性损坏。
2022年“北溪”管道被毁时,俄罗斯曾被迫点燃天然气井以避免关停,正是因为维持生产比完全停滞更经济。
另一方面,俄罗斯财政对能源收入的依赖已达到临界点。
2025年俄罗斯预算显示,国防支出占GDP的6.3%,约合13.5万亿卢布,占全部预算支出的四成以上。
若加上军事相关开支,这一比例远超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总和。
能源出口收入占联邦预算的35%,是维持卢布汇率和政府运转的唯一硬通货来源。
为填补军费缺口,普京签署法令将增值税从20%提高到22%,企业所得税统一至25%。
与此同时,俄罗斯央行基准利率高达20%,商业银行利率甚至飙升至30%。
这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民营经济几乎停滞。
在这种背景下,能源出口成为唯一的现金流来源。
即使原油价格跌破成本价,销售所得仍能用于支付短期债务和基本开支。
若完全停止出口,财政系统可能迅速崩溃。
俄罗斯能源打折潮中,中国展现出极强的议价能力。
中国并非俄罗斯能源的“唯一选项”,而是“优选买家”。
中国2024年天然气进口量达1817亿立方米,供应源覆盖卡塔尔(27年长协)、澳大利亚、中亚管道等多渠道。
这种多元化布局使中国在谈判中可强势压价。
具体策略上,中国采取“精准采购”模式。
对天然气,中国优先选择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的折价货品,单船价格从市场价4400万美元压至2800万-3200万美元。
对原油,则专注采购品质更高的西伯利亚ESPO原油(杂质少、炼化成本低),而非折扣更大的乌拉尔原油。
2025年8月,中国从俄罗斯原油进口量翻倍,并追加了10-15船货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基础设施联动。
中国将能源采购与北极航道开发捆绑,要求俄方开放摩尔曼斯克港供中国破冰船使用。
同时,“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系统持续扩张:1号管道已于2024年提前达到年输气380亿立方米的满负荷目标;2号管道备忘录已签署,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
若三条对华管道全部建成,俄罗斯对华输气量将达1060亿立方米,占中国年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结算机制也悄然变革。
中俄能源交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比例超过65%,既规避了美元制裁风险,又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中国企业在北极LNG-2项目中持股20%(中石油、中海油各10%),并承担了生产线模块建造任务,从买方升级为项目合作方。
俄罗斯能源打折引发全球市场连锁震荡。
中东产油国被迫跟进降价:伊拉克和伊朗迅速下调出口价,以防亚洲市场被俄油抢占。
欧洲国家陷入矛盾:法国2025年上半年对俄天然气进口量翻倍,匈牙利甚至通过谈判获得一年制裁豁免权,反映出欧洲难以彻底摆脱俄能源。
美国制裁联盟出现裂痕。
美国曾威胁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加征500%关税,却未敢对中国企业实际实施。
原因在于美国92%的稀土冶炼依赖中国供应,担心反制措施波及自身产业链。
印度则在美俄之间摇摆,尝试通过“灰色渠道”小规模采购俄油,但日均进口量已从百万桶骤降至微不足道。
中亚国家趁机寻求战略突围。
乌兹别克总统提出建立“中亚共同体”,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邻国共建基础设施,减少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
与此同时,俄罗斯加速推进“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建设,试图经伊朗、印度打通新出口通道,但受限于资金不足和政治协调难题,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