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在一根“放量长阴”中交出答卷,上证指数累计下跌约3.9%,深证成指下跌5.13%,创业板指下跌6.15%。周五更是收出大阴线,全市场近5100只个股下跌,近百股跌停,赚钱效应急剧收缩,“恐慌盘”集中宣泄。成交方面,两市日均成交约1.85万亿元,周五放大至接近2万亿元,体现的是情绪急挫下的集中换手而非增量资金有序进场。在这样的环境里,指数与个股的回撤幅度远超多数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账户回撤与情绪回撤叠加,使得本周的盘面带有典型的“情绪极端化”特征。
如果从基本面与宏观环境分析市场的这轮调整,其内外因都不难梳理。内部来看,最新公布的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2.9%,叠加房地产仍在深度调整,对企业盈利与居民预期都形成压制。在这种背景下,前期涨幅较大的成长赛道最容易成为资金兑现筹码的首选,锂电、光伏等板块本周集体回调,成为跌幅榜前列的常客。外部层面,全球股市近期普遍进入震荡甚至调整区间,对A股的风险溢价形成被动抬升。情绪上看,投资者对“再来一轮假突破”的担忧加剧,一旦指数跌破阶段性心理关口,止损盘与被动卖出盘就会叠加涌出,加剧了本周的技术性杀跌。
结构上,本周的A股并非“泥沙俱下”“一片漆黑”,而是在恐慌情绪下呈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行业板块几乎全线下跌的同时,船舶制造板块逆市大涨,部分军工个股强势走强,水产养殖等防御、低相关度板块也录得正收益,说明在系统性压力之中,资金仍然在主动寻找独立逻辑与业绩确定性。值得关注的是,高股息资产与传统防御板块的抗跌性再度得到验证。统计显示,目前近一年股息率超过5%的A股公司已超过120家,其中不乏公用事业、能源、电信等高分红行业龙头,为资金提供了对冲波动的“收益锚”;银行板块在本周调整中跌幅相对有限,防御属性凸显,高股息+高分红策略正在从“配置选项”变成越来越多机构资金的“底层框架”。
政策与流动性层面,本周并非缺乏托底信号,只是市场在情绪宣泄阶段,往往选择先杀估值、后看政策。监管端,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发布《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自12月8日起施行,优化结算风险基金的筹集与使用规则,有助于提升市场基础设施的稳健性和风险承压能力。同时,证监会在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明确提出,将系统谋划推出更多有力度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继续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制度型开放。这些举措的共同指向,是在强调“稳”和“质”的前提下,为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夯实制度和流动性基础,只是在短期情绪剧烈波动时,这些中长期利好往往难以被定价。
在估值策略与节奏把握上,本周的快速调整反而为中长期资金提供了重新“校准仓位”的窗口。从风格切换的角度看,经历本轮杀跌后,成长赛道中一部分优质资产的估值已经明显回落到合理乃至偏低区间,而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在利率下行与分红政策完善的背景下有望得到持续强化。相较于押注单一风格的“大满贯”,更理性的做法是构建合理的中长期主线。在节奏上,考虑到短期情绪尚未完全修复,指数技术面仍需时间构筑新的平衡区域,增持应遵循“价跌而分批、仓控而渐进”的原则,避免使用高杠杆和短期负债去博弈情绪反弹。
综合来看,本周A股的集体重挫,更多是宏观预期偏弱、外部扰动加剧与内部信心脆弱叠加下的一次集中宣泄,而非基本面突然恶化的拐点。恐慌盘出现,本身也意味着一部分浮筹被市场清洗出局,为后续更有耐心、更看重价值的资金腾出了空间。短期内,不排除指数仍有反复甚至对前低区域的再度确认,但从估值、政策取向与中长期盈利趋势综合判断,A股正在从“对利空过度敏感”逐步走向“在波动中重估确定性”的阶段。对投资者而言,与其在恐慌中频繁换股、追涨杀跌,不如在本周这样的长阴之后,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账户结构。市场会给予每一个人同样的价格波动,但不会给予每一个人同样的心态与定力,那部分差异,既是投资的超额收益,也是人生的“隐形资产”。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