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司法部对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名下价值约150亿美元的12.7万枚比特币完成没收,成为加密货币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收缴案件之一。该案不仅因涉案金额巨大引发关注,更因涉及链上追踪、漏洞利用、跨境司法管辖等复杂议题,折射出加密货币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法律与治理困境。
一、案件脉络:从盗取到没收,一场横跨五年的资产追踪
2020年12月,LuBian矿池遭遇黑客攻击,12.7万枚比特币被盗。令人意外的是,这批资产并未被立即转移或变现,而是在链上沉寂近四年。直至2024年6月至7月期间,比特币被分批转入新地址,并于2025年10月被美国司法部宣布没收。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记录显示,早在2020年盗案发生后,曾有来自LuBian方面的OP_RETURN消息嵌入链上,试图联系所谓“黑客”协商归还资产。而美方在起诉书中指出,其没收的比特币即为陈志及其集团所控制资产,与LuBian被盗资产高度重合。
二、“钥匙”是如何被找到的?技术漏洞成突破口
尽管陈志方面采取了诸如“喷洒-漏斗”等洗钱手段以规避追踪,将资金分散至数百个地址再行归集,但其在私钥管理环节出现致命失误。
据安全专家分析,其使用的私钥生成工具存在“弱随机数漏洞”(如CVE-2023-39910),导致私钥熵值大幅降低,理论上可在数小时内被暴力破解。这为外部力量控制相关钱包提供了技术可能。尽管资产后续转移路径复杂,但初始漏洞成为整条资产控制链的起点。
三、法律手段:民事没收程序成为“长臂管辖”利器
美国司法部在此次行动中并未倚赖传统的刑事引渡程序,而是选择启动民事没收程序。该程序仅需证明资产“较大可能来源于非法活动”,并将资产本身作为“被告”,从而绕过对人员跨境缉拿的难题。
此外,美方以“存在259名美国受害者,损失约1800万美元”作为连接点,主张对案件具有管辖权。尽管涉案主体、主要行为与受害人均位于美国境外,该“最低联系原则”仍成为其实现跨境资产控制的法律依据。
四、案件背后的治理困境:加密货币到底该由谁管?
陈志案折射出当前加密货币治理中的三大现实难题:
管辖权冲突加剧:一国能否因“微弱联系”而对主要发生在境外的数字资产行为实施全面管辖,成为国际法领域的新争议。
监管碎片化:各国在加密货币认定、监管标准、执法协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不法分子提供套利空间,也为合规机构带来高昂成本。
国际协作滞后:资产跨境流动以秒计,司法协作却常以月计,传统执法机制难以应对链上行为的实时性与匿名性挑战。
技术不是法外之地,安全不能单点依赖
本案再次表明,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具有相对性,链上交易仍可被追溯分析。同时,技术安全也不等于资产安全,再完善的加密方案也可能因底层代码漏洞、操作失误或法律漏洞而失效。
对行业而言,构建跨国别的监管协调机制、推动合规透明的链上治理结构,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命题。而对用户与机构来说,强化私钥管理、引入多重签名与冷存储方案,是从技术到制度层面提升资产安全保障的必由之路。
陈志案不仅是一次针对个别资产的法律行动,更是对国家如何在数字时代实施有效治理、平衡创新与风险的一次压力测试。随着更多国家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完善稳定币监管,加密货币的全球治理框架或将逐步形成,而法律、技术与国际协作的融合能力,将决定谁能在新一轮数字金融秩序构建中掌握话语权。
上一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HK)完成回购8934.95万股A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