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霸权算盘落空?美元动荡、国债失控,美国恐先熬死自己
创始人
2025-11-25 13:34:03

前言:大家好,我是小李。近年来,国际上一个热门的话题便是美国是否能像冷战时期那样,通过长期的对抗来拖垮如今的中国。回顾上世纪冷战时期,美国通过与苏联的长期博弈,利用军备竞赛、经济封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围堵,最终成功地摧垮了苏联,这一过程被视为霸权主义经典战略的范例。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却直言不讳,他表示中国绝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

冷战时期,美国如何拖垮苏联:美苏冷战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全方位对抗,这场对抗不仅体现在欧洲的军事对峙,也渗透到了亚洲的局部冲突。从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核威胁到阿富汗战场的代理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格局。苏联的解体并非单纯因军事失利,而是由于多个潜在危机的爆发。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赶超美国,盲目扩军,巨额的军费支出压缩了民生和经济建设的资源。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未完全实施,却成功地把苏联拖入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苏联的最大问题在于经济困境,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使得其封闭的经济体系无法与全球市场接轨。当美国发动经济制裁,并操控油价时,正好打击了苏联的经济根基。此外,苏联的改革失败,民族问题加剧,最终这些矛盾爆发,导致了这个超级大国的崩溃。

美国的老套路失灵: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感到极大的威胁。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不断创新的科技,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国际合作,这让美国将中国视为其主要的战略对手,并尝试照搬冷战时期的战略,进行全面的遏制。从2018年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加征关税,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来削弱中国的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与苏联不同,它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预计到202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仍将超过6800亿美元。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深厚的利益根基,实际上,受高关税影响的主要是美国消费者和本土企业。在科技领域,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禁令,并联合盟友排斥其5G技术,但中国迅速突破了这一限制,成功实现了芯片国产化,并加速了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在军事方面,美国虽然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并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加深了军事合作,企图复制冷战时期的包围战略。但中国采取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战略,避免陷入军备竞赛,专注于精准突破,发展先进的导弹技术和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既确保了国家安全,又避免了过度的军事开支拖累经济。因此,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对手的策略在中国身上并不起作用。

外交方面,美国试图拉拢盟友来孤立中国,但屡次失败。与当年美国通过意识形态对抗、建立脆弱的盟友体系来孤立苏联不同,中国的外交方针注重务实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15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协议,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超过对美贸易额。美国曾主导的东盟,现如今也成为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像泰国、印尼等国,明确表示拒绝成为外部势力争斗中的棋子。这使得美国的孤立策略在面对各国的实际发展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李显龙的看法,实际上正是看到了中美博弈与美苏冷战之间的核心区别:中国的经济韧性远远超过苏联。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使面临贸易摩擦,中国仍能通过强大的内需市场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伙伴保持经济增长。

苏联长期存在的工业和农业滞后问题,使得民众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矛盾逐步加剧。而中国则在兼顾发展与民生的同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摒弃了苏联式的意识形态对抗,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广泛扩展合作网络。从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非洲的能源合作,中国的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这与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形成了根本区别。即便美国对盟友施加压力,要求站队,大多数国家仍然不愿放弃与中国的合作机会。毕竟在全球经济压力加大的今天,发展利益远远高于意识形态的对立。

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道: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的熬死策略无法奏效。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双方在贸易、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深度依存。美国的跨国公司需要中国市场,而中国也并不排斥与美国的良性合作。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使得脱钩断链的代价极其高昂。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中美的合作尤为重要。从巴黎气候协议的推进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协作,单方面的对抗只会使双方错失解决全球问题的机会。

美国当前的困境在于,它依旧试图用冷战时期的思维来应对新时代的大国关系。以往应对苏联时的封闭经济、意识形态对立等策略,如今已不再适用。中国不仅没有苏联那样的经济缺陷,也不采用僵化的外交模式,且具备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制度韧性。美国的遏制反而促使中国在科技自主、产业升级等领域加速突破,反而增强了中国的发展动力。今天的国际格局,早已不再是冷战时期的非黑即白的对立局面。东盟从当初的反华联盟逐渐转变为中国的合作伙伴,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主导创建东盟时,目的是拉拢东南亚国家共同反共反华。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东盟国家逐渐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巨大经济价值。2024年前七个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达5520亿美元,并持续增长。这种基于利益的深度绑定,是美国的政治操控无法撼动的。泰国总理呼吁东盟不要成为外部势力的棋子,印尼、越南等国也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这些表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发展合作才是各国的核心诉求,任何形式的遏制与对抗都注定不得人心。

结语:中国的崛起,并非是为了取代任何国家,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与苏联当年寻求霸权扩张不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这种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使得美国的遏制手段难以奏效。中国具备强韧的经济体系、互利共赢的外交格局、稳定团结的内政环境,以及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理念。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霸权主义的遏制注定失败。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正道。若美国能够摒弃冷战思维,正视中国的崛起,双方定能找到共存之道,而中国也将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不断成长,推动全球秩序向更公正、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浙商证券斩获金发奖:大模型平台...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简称“金发奖”)获奖名单。浙商证券自主研发的“基于...
核电复兴+供应集中,铀已站上十...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脱碳浪潮推动下,一场“核能复兴”正在酝酿。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瑞银11月24日发布的...
什么是etf期权交割日? 什么是etf期权交割日?期权交割日也就是行权日是指ETF期权合约到期时,买卖双方必须履行合约权利和义...
陈海保:未来家居行业竞争,将围... 乐居财经 李兰11月25日,梦天家居与中国火箭品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乐居高级副总裁、乐居财...
新吴光电:实控人之妹未被认定实...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素心/作者 西洲 映蔚/风控 2025年11月11日,苏州新吴有限公司(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