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丨彭新 编辑丨包芳鸣
国产GPU(图形处理器)公司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沐曦股份,688802.SH)即将登陆科创板。
11月27日,沐曦股份发布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注册。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401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初步询价日期为12月2日,网下、网上申购日为12月5日,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招股意向书显示,沐曦股份此次IPO拟募集资金39.04亿元,相关资金拟用于投资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C600与C700)、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项目。
若发行顺利,沐曦股份将有望紧跟摩尔线程,成为第二家登陆A股的国产GPU公司。

图:21世纪经济报道

科创板“国产GPU第二股”
沐曦股份成立于2020年9月,致力于自主研发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公司核心团队拥有十余年高性能GPU研发及量产经验,创始人陈维良曾任AMD全球GPU SoC设计总监;硬件首席架构师彭莉是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Fellow),曾任AMD首席架构师;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建是AMD大中华地区第一位科学家(Fellow),历任AMD、海思等公司首席架构师。
在股权结构上,CEO陈维良直接、间接持股22.94%,为沐曦实控人。值得注意的是,沐曦股份身后集结了众多明星资本。除“国家队”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下文简称:国调基金)持股1.96%外,知名投资人葛卫东及其控制的混沌投资合计持股7.48%,红杉资本、经纬创投、和利资本等一线机构均在股东之列。
此前多轮融资推高了公司的一级市场估值。在2025年2月的增资中,葛卫东等投资者入股价格对应公司投后估值已达210.71亿元。
总体来看,受益于AI大模型爆发带来的算力需求激增及国产替代红利,沐曦股份近年营收实现跨越式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74.52%。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达3.20亿元。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至19.8亿元,同比增长101.86%至166.46%。按15亿元计算,跟2022年相比增长近3518倍。
然而,由于GPU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领域,高昂投入下,沐曦股份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沐曦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48亿元。
沐曦股份在招股书中坦言,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账面累计未弥补亏损将持续存在,导致一定时期内无法向股东进行现金分红。根据测算,公司达到盈亏平衡点的预期时间最早为2026年。
根据特别公告,沐曦股份上市时如仍未盈利,将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适用标准至更多前沿科技领域。
沐曦股份目前已量产的产品线覆盖人工智能训练、推理及通用计算等场景。其中,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于2023年4月量产;核心产品曦云C系列训推一体GPU于2024年2月正式量产。其中,C500是目前出货的主力产品。沐曦股份在招股书中称,下一代训推一体C600芯片将支持FP8精度训练,并将存储升级为HBM3e。
从收入结构看,训推一体GPU板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绝对主力。2024年,该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达5.1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8.99%;加上GPU服务器收入,合计占比高达97.2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GPU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5000颗。
在市场竞争方面,全球GPU市场长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英伟达和AMD占据绝大部分份额。根据Bernstein Research测算,2024年沐曦股份在中国AI芯片市场中的份额约为1%。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国产GPU赛道在“算力即国力”的背景下备受追捧,但面对英伟达等巨头的技术壁垒,以及国内华为海思、初创AI芯片企业等厂商强力竞争,加之尚未盈利的财务状况,沐曦股份上市后仍需在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化能力上接受市场考验。

国产GPU公司上市竞速
除了沐曦股份,多家国产GPU创业公司处在上市进程中。
与沐曦股份同日IPO获受理的摩尔线程,已率先于11月24日启动申购,被市场视为“国产GPU第一股”。根据发行公告,摩尔线程本次发行后总股本为4.7亿股,发行价定为114.28元/股,对应上市时总市值将高达537亿元。这一发行价不仅创下今年以来科创板新股之最,其80亿元的募资规模也仅次于7月登陆主板的华电新能的181.71亿元,成为年内科创板最大IPO。
紧随其后的是腾讯重仓押注的燧原科技。这家由前AMD全球副总裁赵立东与芯片研发负责人张亚林联手创立的企业,近期上市进程出现新动向。据证监会官网2025年11月1日披露,燧原科技已重新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由此前的中金公司变更为中信证券。作为国内较早聚焦AI云端算力产品的企业,燧原科技已完成多轮大额融资,腾讯连续多轮领投,使其成为BAT在国产AI芯片领域布局的重要棋子。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更换保荐券商是公司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加速推进科创板上市进程而作出的战略性调整。
另一家明星独角兽壁仞科技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资本路径。由前商汤科技总裁张文创立的壁仞科技,成立之初便以刷新半导体领域融资速度纪录闻名,主要对标英伟达高端GPU产品。8月17日,参投方深圳市山天智慧财产投资有限公司透露,壁仞科技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据悉,今年6月壁仞科技刚完成一轮总额达15亿元的融资,由广东和上海国资背景机构领投,投后估值达到140亿元。随着其大算力芯片在部分智算中心的落地应用,壁仞科技正试图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寻求新的突围。
此外,拥有兆芯生态背景的GPU初创格兰菲,以及专注于视频处理与AI计算融合的瀚博半导体,也均处于上市辅导期,正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寻找差异化的上市路径。
其中,瀚博半导体同样选择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据中信证券10月14日披露的最新辅导工作进展报告,瀚博半导体于2025年7月11日签署辅导协议,并于7月18日正式进入辅导期。报告显示,在2025年7月至9月的第一期辅导工作中,瀚博半导体完成了一轮新的融资,部分股东进行了股份转让,股权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不过,报告中还称,作为IPO准备的关键一环,瀚博半导体的募投项目方案目前尚未最终确定,辅导机构正协助其结合行业趋势及新质生产力要求进行规划。
格兰菲则已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A股上市辅导。格兰菲总部位于上海张江,为2020年老牌国产CPU企业上海兆芯将自身GPU业务切分独立后建立。公开信息显示,格兰菲目前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为兆芯,持股比例约27.44%,其他股东包括云锋基金、君联资本、信熹资本等知名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云锋基金为阿里巴巴关联公司。
你有投资国产GPU相关标的吗?
欢迎评论区聊聊~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刘雪莹
21君荐读